众所周知, 政事只要不上朝会,不下明诏就还有周旋的余地。
而要是在朝会上追究此事,立刻下诏……
众人不免偷偷看向窦太后和老丞相, 只见二者面沉如墨, 竭力克制自己的脾气。
窦太后当然能借孝道影响皇帝的一言一行, 但也只能影响,并不敢如吕后那般直接以诏书硬刚诏书。且不谈薄姬还活着,极有可能与窦太后公开交谈,就说刘氏宗亲还没死绝了, 窦太后要是敢这么做那么一个“祸乱朝政”的名声是免不了的。连带着窦家也得一起完蛋。
至于老丞相……
作为能限制皇帝的相, 申屠嘉当然能像当年的萧何张苍一样把皇帝的诏令给打回去。甚至在程序正义上,申屠嘉比窦太后更放得开。
可问题是皇帝的诏令是要记档的。
而被丞相打回的诏令更是会引起讨论。
刘启那厮儿肯定不会在诏书里提起那些不能明面的弯弯绕绕, 而是义正言辞地得为科举证明,得为太子证明,得为参与科举的官官吏吏证明, 所以才要公开试卷, 还天下一个公道。
面对这种诏令,申屠嘉要是打回去了,那他别说是这辈子的名声完了,就连死后也得留下骂名,遗臭千年。
而对看热闹的黔首来说,提议公开的皇帝太子肯定是没问题的,即便是有问题,但是看跳的人那么多,也能脑补出欺上瞒下的精彩剧情, 然后发出鄙夷的笑声。
所以现在要怎么制止皇帝将此事闹大。
算算日子, 大后天就是朝会了。
要是让皇帝在朝会上挑开此事, 那勋贵们的脸就彻底丢尽了。
而在冒出如此之多的作弊者后,协助此事的九卿肯定是要上表请罪的,搞不好还得撸一批人下去。平白得罪勋贵们不说,还让底下生怨。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各位也没必要着急一时,不如在朝会前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想想奏表该怎么写,再来给朕充当老师。”刘启瞧见宦官令的暗示,也不想看让他来气的混蛋们在此EMO,于是说道:“时候不早了。宫里也没那么多地方让人留宿。卿等还是赶快回去,以免宫门不好落锁,禁军也不好换防。”
“诺。”皇帝都明着赶人了,被呛得没法回声的勋贵学子们也不好留下,只能挪着乌龟似的步伐缓缓离开。
刘启见状,更是不悦道:“晚上加道虾油豆腐。朕今天胃口不好,得吃些好消化的。”
人精们听出了皇帝的指桑骂槐,于是羞着不知薄厚的脸皮赶紧离开。
刘启标榜自己是孝子,自然得送窦太后回宫。
而刘瑞在陪薄皇后回宫的路上,后者终于按耐不住内心的焦躁不安,缓缓问道:“你这事闹得这么大真的没问题吗?母后在宫里都为你这小子捏了把汗。”
“母后,不是儿子要闹事,而是有人想借儿子的良心闹事。况且连父皇和闹事的人都没想找儿子的麻烦呢!你也不必那么忧心吧!”刘瑞知道薄皇后胆小怕事,好在她一野心不大的人也坏不了事,所以便耐心劝道:“况且薄家也没牵扯进去。您今天的表现就很合适,近期还是闭门谢客吧!至少得等近期的朝会结束后再接受别人的拜访。”
“太皇太后也是这么想的。”薄皇后点了点头,心有余悸道:“好在咱家没那么多心眼,不然可就倒了大霉,平白惹了陛下不快。”
刘瑞闻言弯了弯嘴角,知道薄家没敢把让刘瑞替其开后门的事告诉薄皇后。只是随着薄姬的年岁渐长,薄家总有求到皇后的那日。
只可惜跟薄姬相比,薄皇后的人生挫折也不过是丈夫不惜,宠妃跋扈。可她毕竟是薄姬的堂侄女,加上婆母本就吃过宠妃的苦,所以对薄皇后还算体贴。这也导致薄皇后虽然有在努力跟上周围人的脚步,但是她的资质与坏境令她还没成为棋手而不是棋子。
这对薄皇后而言,也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
“瑞儿,您说陛下会不会一犟到底,真的在朝会上让各方都下不了台?”薄戎奴到底是外戚里的扛把子,所以在朝会上肯定会被要求表态。
而这也是薄皇后的另一担忧。 <center><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center>
“不会。”如果刘启真要掀桌,那也会是突然发难,绝不会让勋贵大臣们有喘息之机:“他们只会竭尽所能地安抚父皇。”
“事情闹到这一步,两宫太后已经没法管了。那么只能勋贵学生们挨下这掌,或是向父皇求饶。”经过刘启的操作,受益匪浅的刘瑞算是看懂了什么叫政治的妥协性,以及给人狂扣大帽的节奏掌控度。
难怪父皇这几天都不发声呢!合着是想攒波大牌让循规外戚乃至各大学派们签下不平等条约啊!
“高,实在是高。”
想想这些学派的受众遍布国内的各大阶层,刘瑞便越发好奇刘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才要攒这么大的牌去威胁对方。
而如刘瑞所料那般,朝会前的这几日里不断有人拜见陛下,甚至以丞相为首的重臣们与刘启彻夜长谈了两次,走出宫门时的脸色也是一次比一次难看。
“大兄,听父亲说,琼林宴要推迟了?”汲仁在宣室殿之行后心神不宁地关注着科举的一切消息,如惊弓之鸟般焦躁不安。
“心不静就去把《道德经》抄上几遍,或是给家里的孩童们念念书,总好过像碎嘴仆役般小家子气。”汲黯自打科举结束后就对考试所用的麻纸念念不忘,想法设法地想搞到配方或是擅长制纸的工匠。
然而麻纸皆由思贤苑的墨者工坊提供,加上制纸的工人要么是墨者,要么是少府的隶匠。汲黯就是想插|上一脚也找不到缝。
而与诸子百家相处较好的黄老家都如此,那儒家就更不必说了。
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麻纸相较于布绢和竹简的便利性。
太子既然拿出麻纸用以科举,并且还极为大方给了草稿纸就证明此物成本不高,绝对可以大规模生产。
现在只要太子愿意给出秘方,或是接受思贤苑的墨者隶匠收徒造纸,就能让这个时代的思想迎来一波史诗级的加强。
而各大学派谁能掌握麻纸的制作先机,谁就能在道统之争上占据优势。
无论各大学派愿意与否,他们都有求上刘瑞的那天。
尤其是在思贤苑上建起第一座墨社,墨家开始用麻纸传递思想,绘制工图后,儒法黄老的各大山头也对刘瑞和颜悦色了许多,甚至有窦婴郅都这样的重臣希望太子“出价”公布麻纸的制作流程,或是让思贤苑的墨者工坊接受各派的麻纸订单。
对此,刘瑞倒是笑容真诚地接了几笔订单,但是对公布技艺或是让工匠收徒一事闭口不谈,直言要与墨家巨子或是少府聊聊。
来谈的都是人精,明白要么是价格没到位,要么是太子有意晾晾他们,于是对刘瑞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连带着江淮与关东一带的太子风评都直线上升,甚至有了尧舜之姿的夸张说法。
“你瞧,很多妥协都是逼出来的。”刘瑞送完一批又一批的说客后,同墨家巨子玩笑般的说道:“这应该是孤这辈子最受欢迎的时刻。”
“岂止是家上,墨家也没像现在这样大受欢迎,甚至有人愿意把孩子送到墨社学习。”在与刘瑞混熟后的墨家巨子也随性起来,哭笑不得道:“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达官贵人们愿意让孩子来受这个苦,一个个表现得像是铁面无私的严父。”
彼时因为春秋战国的遗风,还有几个齐王室或魏王室的后裔摆着世家的架子维护作为王室后裔的自尊,但也沦为地主富商之列。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显贵多是沛县子弟和跟高祖起义的大老粗们。
正如朱元璋待自家的瓜娃子那样,老一辈的穷怕了,自然希望小一辈的别再吃苦。所以这大汉勋贵的二三代不能说是无人争气,但能被刘启重用的也就那么几个。
“说来也是奇怪,那几个被阿父送来的孩子里居然真有吃得了苦的人。”墨家巨子感叹道:“高祖建国都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一代人管一代事,估计等这一辈的情分耗完,那些让人艳羡的富家子弟也会迎来坐罪国除的结局。
刘瑞让人上了清茶,与墨家巨子对饮一番后冷冷道:“他们打着什么主意咱两都心知肚明。无非是少府那儿无路可走,隶匠们又归思贤苑管,所以想曲线救国地送个孩子来当墨者,学得一身造纸术后功成身退。”
“既然他们想耗,那就陪他们耗耗吧!”上门的苦力不要白不要。况且能被送来吃苦的也不会是比较受宠的孩子。
士农工商里工匠虽在商人之前,但是因为技艺的保密性和专业人才的需求过剩,官府和达官贵人们比起工匠更青睐隶匠,这也导致良家子里不包括百工,直到晚明才废除工匠及其后代不许参加科举的制度。而在匠籍成立后,更是强制工匠服役,世袭,不许离开户籍地,婚姻接受官府的安排。
说句难听的话,除了流民,就工匠们最容易造反。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而要是在朝会上追究此事,立刻下诏……
众人不免偷偷看向窦太后和老丞相, 只见二者面沉如墨, 竭力克制自己的脾气。
窦太后当然能借孝道影响皇帝的一言一行, 但也只能影响,并不敢如吕后那般直接以诏书硬刚诏书。且不谈薄姬还活着,极有可能与窦太后公开交谈,就说刘氏宗亲还没死绝了, 窦太后要是敢这么做那么一个“祸乱朝政”的名声是免不了的。连带着窦家也得一起完蛋。
至于老丞相……
作为能限制皇帝的相, 申屠嘉当然能像当年的萧何张苍一样把皇帝的诏令给打回去。甚至在程序正义上,申屠嘉比窦太后更放得开。
可问题是皇帝的诏令是要记档的。
而被丞相打回的诏令更是会引起讨论。
刘启那厮儿肯定不会在诏书里提起那些不能明面的弯弯绕绕, 而是义正言辞地得为科举证明,得为太子证明,得为参与科举的官官吏吏证明, 所以才要公开试卷, 还天下一个公道。
面对这种诏令,申屠嘉要是打回去了,那他别说是这辈子的名声完了,就连死后也得留下骂名,遗臭千年。
而对看热闹的黔首来说,提议公开的皇帝太子肯定是没问题的,即便是有问题,但是看跳的人那么多,也能脑补出欺上瞒下的精彩剧情, 然后发出鄙夷的笑声。
所以现在要怎么制止皇帝将此事闹大。
算算日子, 大后天就是朝会了。
要是让皇帝在朝会上挑开此事, 那勋贵们的脸就彻底丢尽了。
而在冒出如此之多的作弊者后,协助此事的九卿肯定是要上表请罪的,搞不好还得撸一批人下去。平白得罪勋贵们不说,还让底下生怨。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各位也没必要着急一时,不如在朝会前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想想奏表该怎么写,再来给朕充当老师。”刘启瞧见宦官令的暗示,也不想看让他来气的混蛋们在此EMO,于是说道:“时候不早了。宫里也没那么多地方让人留宿。卿等还是赶快回去,以免宫门不好落锁,禁军也不好换防。”
“诺。”皇帝都明着赶人了,被呛得没法回声的勋贵学子们也不好留下,只能挪着乌龟似的步伐缓缓离开。
刘启见状,更是不悦道:“晚上加道虾油豆腐。朕今天胃口不好,得吃些好消化的。”
人精们听出了皇帝的指桑骂槐,于是羞着不知薄厚的脸皮赶紧离开。
刘启标榜自己是孝子,自然得送窦太后回宫。
而刘瑞在陪薄皇后回宫的路上,后者终于按耐不住内心的焦躁不安,缓缓问道:“你这事闹得这么大真的没问题吗?母后在宫里都为你这小子捏了把汗。”
“母后,不是儿子要闹事,而是有人想借儿子的良心闹事。况且连父皇和闹事的人都没想找儿子的麻烦呢!你也不必那么忧心吧!”刘瑞知道薄皇后胆小怕事,好在她一野心不大的人也坏不了事,所以便耐心劝道:“况且薄家也没牵扯进去。您今天的表现就很合适,近期还是闭门谢客吧!至少得等近期的朝会结束后再接受别人的拜访。”
“太皇太后也是这么想的。”薄皇后点了点头,心有余悸道:“好在咱家没那么多心眼,不然可就倒了大霉,平白惹了陛下不快。”
刘瑞闻言弯了弯嘴角,知道薄家没敢把让刘瑞替其开后门的事告诉薄皇后。只是随着薄姬的年岁渐长,薄家总有求到皇后的那日。
只可惜跟薄姬相比,薄皇后的人生挫折也不过是丈夫不惜,宠妃跋扈。可她毕竟是薄姬的堂侄女,加上婆母本就吃过宠妃的苦,所以对薄皇后还算体贴。这也导致薄皇后虽然有在努力跟上周围人的脚步,但是她的资质与坏境令她还没成为棋手而不是棋子。
这对薄皇后而言,也不知是幸事还是不幸。
“瑞儿,您说陛下会不会一犟到底,真的在朝会上让各方都下不了台?”薄戎奴到底是外戚里的扛把子,所以在朝会上肯定会被要求表态。
而这也是薄皇后的另一担忧。 <center><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center>
“不会。”如果刘启真要掀桌,那也会是突然发难,绝不会让勋贵大臣们有喘息之机:“他们只会竭尽所能地安抚父皇。”
“事情闹到这一步,两宫太后已经没法管了。那么只能勋贵学生们挨下这掌,或是向父皇求饶。”经过刘启的操作,受益匪浅的刘瑞算是看懂了什么叫政治的妥协性,以及给人狂扣大帽的节奏掌控度。
难怪父皇这几天都不发声呢!合着是想攒波大牌让循规外戚乃至各大学派们签下不平等条约啊!
“高,实在是高。”
想想这些学派的受众遍布国内的各大阶层,刘瑞便越发好奇刘启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才要攒这么大的牌去威胁对方。
而如刘瑞所料那般,朝会前的这几日里不断有人拜见陛下,甚至以丞相为首的重臣们与刘启彻夜长谈了两次,走出宫门时的脸色也是一次比一次难看。
“大兄,听父亲说,琼林宴要推迟了?”汲仁在宣室殿之行后心神不宁地关注着科举的一切消息,如惊弓之鸟般焦躁不安。
“心不静就去把《道德经》抄上几遍,或是给家里的孩童们念念书,总好过像碎嘴仆役般小家子气。”汲黯自打科举结束后就对考试所用的麻纸念念不忘,想法设法地想搞到配方或是擅长制纸的工匠。
然而麻纸皆由思贤苑的墨者工坊提供,加上制纸的工人要么是墨者,要么是少府的隶匠。汲黯就是想插|上一脚也找不到缝。
而与诸子百家相处较好的黄老家都如此,那儒家就更不必说了。
凡是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麻纸相较于布绢和竹简的便利性。
太子既然拿出麻纸用以科举,并且还极为大方给了草稿纸就证明此物成本不高,绝对可以大规模生产。
现在只要太子愿意给出秘方,或是接受思贤苑的墨者隶匠收徒造纸,就能让这个时代的思想迎来一波史诗级的加强。
而各大学派谁能掌握麻纸的制作先机,谁就能在道统之争上占据优势。
无论各大学派愿意与否,他们都有求上刘瑞的那天。
尤其是在思贤苑上建起第一座墨社,墨家开始用麻纸传递思想,绘制工图后,儒法黄老的各大山头也对刘瑞和颜悦色了许多,甚至有窦婴郅都这样的重臣希望太子“出价”公布麻纸的制作流程,或是让思贤苑的墨者工坊接受各派的麻纸订单。
对此,刘瑞倒是笑容真诚地接了几笔订单,但是对公布技艺或是让工匠收徒一事闭口不谈,直言要与墨家巨子或是少府聊聊。
来谈的都是人精,明白要么是价格没到位,要么是太子有意晾晾他们,于是对刘瑞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连带着江淮与关东一带的太子风评都直线上升,甚至有了尧舜之姿的夸张说法。
“你瞧,很多妥协都是逼出来的。”刘瑞送完一批又一批的说客后,同墨家巨子玩笑般的说道:“这应该是孤这辈子最受欢迎的时刻。”
“岂止是家上,墨家也没像现在这样大受欢迎,甚至有人愿意把孩子送到墨社学习。”在与刘瑞混熟后的墨家巨子也随性起来,哭笑不得道:“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达官贵人们愿意让孩子来受这个苦,一个个表现得像是铁面无私的严父。”
彼时因为春秋战国的遗风,还有几个齐王室或魏王室的后裔摆着世家的架子维护作为王室后裔的自尊,但也沦为地主富商之列。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显贵多是沛县子弟和跟高祖起义的大老粗们。
正如朱元璋待自家的瓜娃子那样,老一辈的穷怕了,自然希望小一辈的别再吃苦。所以这大汉勋贵的二三代不能说是无人争气,但能被刘启重用的也就那么几个。
“说来也是奇怪,那几个被阿父送来的孩子里居然真有吃得了苦的人。”墨家巨子感叹道:“高祖建国都是五十年前的事了。”一代人管一代事,估计等这一辈的情分耗完,那些让人艳羡的富家子弟也会迎来坐罪国除的结局。
刘瑞让人上了清茶,与墨家巨子对饮一番后冷冷道:“他们打着什么主意咱两都心知肚明。无非是少府那儿无路可走,隶匠们又归思贤苑管,所以想曲线救国地送个孩子来当墨者,学得一身造纸术后功成身退。”
“既然他们想耗,那就陪他们耗耗吧!”上门的苦力不要白不要。况且能被送来吃苦的也不会是比较受宠的孩子。
士农工商里工匠虽在商人之前,但是因为技艺的保密性和专业人才的需求过剩,官府和达官贵人们比起工匠更青睐隶匠,这也导致良家子里不包括百工,直到晚明才废除工匠及其后代不许参加科举的制度。而在匠籍成立后,更是强制工匠服役,世袭,不许离开户籍地,婚姻接受官府的安排。
说句难听的话,除了流民,就工匠们最容易造反。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