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府,南浦溪沿岸,斗埕村。

  王文龙用双手遮住阳光往远处眺望,看着满是疮痍的河岸,不禁叹了一口气。

  “再往前面去看看吧。”他对陪同的记者说。

  王文龙此次回福建为了尽快返回受灾最严重的建宁府他直接从浙江翻越仙霞关,然后便在浦城坐船通过河道回到建宁。

  福建的地形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除了闽东的四大平原之外几乎全是山区,而能够成为大城的地方几乎全是山中的小块平地。

  建宁府在此次洪灾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府城所在的瓯宁、建安两县,在建宁府城附近就有五条水系汇流,于此合成建水支流,共同注入闽江,这样的地点在遇到洪灾之时自然就是洪水泄洪聚集之处。

  这年代的水利设施和后世完全不能比,五条水系在地图上的命名全都是“溪”,但在暴雨之后其宽度却与江河无异。

  周边的堤坝根本抵抗不住,溃堤淹城就是必然之事。

  此次建宁灾在史书上不过是一句话,读史之人极容易跳过,但实际返回受灾地王文龙才能感到这一句话的重量。

  “福建大水,建宁等府丁口失者殆十万。”

  十万人,两个县城的规模,占建宁府人口的十分之一,一夜之间就没了。

  王文龙回到福建时,大水已过去半个多月,但瓯宁、建安城内依旧满街都是淤泥臭气,甚至在清理污泥时还不时能够挖出淹水者的尸体。

  这样的大灾光靠建宁府的赈济已经于事无补,王文龙考察几天之后除自己掏钱救灾之外,又连写几篇文章送到福州去发表,号召四大平原的百姓捐钱,同时还找《旬报》的记者来到建宁实地采访,打算做几期灾区报导专题。

  “这水势真大,几乎有大江的规模了,此地百姓真受了苦。”一个全真道士打扮的年轻人跟在王文龙身后,看着眼前惨状忍不住说道。

  王文龙问:“道长可看中了修堤坝的地方?”

  “发现了一处,”那道士指指远处:“此处地近东山山脉余支,土地坚硬,哪怕发了大水之后,那里的土地也不太湿,可以作为堤岸的依仗。以此为基础打下一道混凝土墙,周边几个村子,未来哪怕遇到同样级别的大水也能保平安。”

  跟随王文龙等人巡视河流的本地保正闻言惊喜道:“道长说修了一道堤坝,未来遇到同样大水附近几个村子都能够得以保全?这样休一次河堤能保多少年?”

  那道士道:“建阳先生所发明的混凝土凝固之后其坚硬程度与青石无异,若是堤坝修的位置对,保上几百年平安都不成问题。”

  保正听呆了。

  “你说的是那地方?”王文龙闻言也是精神一振,对众人道:“咱们走到近前去看看。”

  这道士名叫段逢紫,道号长嘉子,乃是王文龙从南京带回来的化学专(本章未完,请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