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梅同意和王文龙合作,但具体的事宜他是懒得参与的,李如梅直接给王文龙一份手书,让王文龙去辽阳找边境商人赵惟卿代他操作。
辽阳是李如梅的老爹辽东总兵李成梁驻地所在,也是此时辽东的军事中心。
王文龙和毛文龙便带着信南下辽阳找人。
十天之后,皮岛。
几人站在荒岛上考察地形,赵惟卿连连点头,惟有毛文龙还是担心的问道:“这桩生意真能成功吗?”
几天前众人协商已定,李如梅在皮岛开发中帮助跑通关系占股份五成,王文龙出资两万两,占股份两成,而赵惟卿听说这计划既有资金又有李如梅在背后支持,十分看好,也拿出五千两投入,毛文龙没忍住诱惑,也投了一千两银子。
赵惟卿看着周围环境,笑着说道:“伯龙放心,这桩生意利润很大。”
赵惟卿并非泛泛之辈,而是大明第一流的辽商。
辽商是近几十年起源于万历援朝战争的商人集团,对于朝鲜的影响非常大。
万历援朝战争之前,朝鲜经济相当落后,朝鲜民间交易甚至不用白银而用米、布,因为白银的面额太大,甚至因为世面不繁荣没有畜牧业。
畜牧业也是需要市场交换才有意义的——比如你养了一百只鸡,但是城市中没有市场,鸡肉卖不出去,鸡蛋也没人买,养鸡有何意义?若是要自己吃,养上几头也就够了。
所以万历援朝战争之前,朝鲜人一旦外出就要备上两三头马,带上各种生活物品,比如出门三天就要带三天之粮,因为即便有白银也无处购买。
这也是为何朝鲜的历史记载中吃肉非常奢侈的原因,倒不是他们不会养牲畜,而是没有市场经济。这年头又没有太好的保鲜技术,朝鲜国王想要吃口猪肉就得让后厨杀头猪。
朝鲜皇宫又不是养殖场,哪能时刻备着上百头猪?所以对于此时的朝鲜君主来说吃一口猪肉都是大事了,往往是打猎打到了才有肉吃。
而万历援朝战争开始之后,入朝参战的明朝军队也发现自己所携带的银两根本买不到物资补给,随军对此情况颇为恼火,历史记载军官愤怒的问朝鲜使臣:“尔国不采银,不用钱,不畜鸡豚,何以通货?何以食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只能鼓励辽东商人前往朝鲜前线,这些商人拿着明朝的布匹等物到民间去换取粮食,然后军队再从商人手中购粮。
这一批朝鲜商人和朝鲜王朝的官方关系非常微妙。朝鲜官方能从明朝商人手中得到大量物资,这些商人的存在也刺激了朝鲜官方对白银的使用。
因为辽商的出现朝鲜才终于成为了白银帝国,这十几年间渐渐不再是靠以物易物交易。
而赵惟卿在这其中就是一个佼佼者,他对于朝鲜高层的接触相当深入。
朝鲜平壤、铁山一带铁矿储量丰富,当地的铁价很低。万历援朝之战末期,赵惟卿在朝鲜大量收购铁器,想要雇佣朝鲜王朝的漕船帮助运输铁器,朝鲜方面不愿意,此事闹成了外交纠纷,就是历史上的“水铁事件”。
赵惟卿这群商人是将朝鲜从原始交换经济拉入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做事路子相当野。
就比如“水铁事件”在大明这边的记载是赵惟卿等人收购了铁器运不回来所致,而在朝鲜史料中的记载则是“唐商人”“抢掠两湖水铁”“经理亦屡禁不止”。
真不要对赵惟卿这些人在朝鲜的行为有太高的期待,他们敢到战争地带做贸易,妥妥是一群亡命徒。
在这群辽商的眼里:拿银子跟朝鲜人买铁他们却不收,那就只好抢了。反正这地方交通不便,抢了就跑,等当地百姓去报官时半个月都过去了,朝鲜人也抓不到他们……
在皮岛上走了一圈之后,王文龙看向赵惟卿:“赵老板以为此地的贸易该从何开始?”
赵惟卿目蕴精光,笑道:“应该先建屋,如此荒岛若没有屋舍,移民只怕待不了多久,建屋还要选择地利之处,事先将每处屋宇对应的开垦田都划定出来。”
毛文龙有些担心的说:“可是此地开导我们只与朝鲜当面的县令有了口头约定,便是盐州的郡守也只能做到睁一眼闭一眼……”
赵惟卿笑着说道:“这皮岛僻处海上,建几处大屋他们难道能够渡海来抓?朝鲜人可没有这样的水师能力,大不了再建几个炮台就是了。”
赵惟卿直接说出要建炮台,毛文龙和王文龙都听的傻了,王文龙感觉此君自称是个商人,但是语气更像是土匪。
良久之后王文龙点点头:“皮岛经营的确需要赵老板这样的干才呀。”
而王文龙这时还只是对赵惟卿的行事风格初有印象,接下来个把月,赵惟卿的操作才真的让王文龙佩服。
大家确定开发皮岛之后,头五天赵惟卿也不去朝鲜沿岸大规模招揽百姓,只是让自己的手下烧荒、整理平地,同时派人拿着盐引、茶引回铁山去兑换白银。
此时正是春末夏初,草木滋荣,植物的含水量很高,在皮岛上大规模的烧荒产生的烟尘一路吹向铁山沿岸,火光更是昼夜通明。
几天之后,接连不断到达铁山港又向南去往皮岛的送银船,更是让铁山的朝鲜百姓意识到皮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铁山地处边境,许多百姓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水平比起明人要低得多,都想改善家庭条件,习惯去找明朝的主顾打工。
当发现皮岛上储存大量白银之后,渐渐的开始有朝鲜百姓在铁山南岸聚集,打听前往皮岛开发的情况。
此时赵惟卿让所有到铁山去运银子的人全都表示皮岛马上就要大规模的招移民,给相当高的待遇,先到先得。
这些消息被放出去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朝鲜人到皮岛对岸来打听消息。
十天之后,赵惟卿突然宣布皮岛正要建设房屋,需要招揽一百个力工去建屋,全部给予现银支付。
许多朝鲜百姓听闻消息都感到失望,这些百姓可还没有接受使用白银的习惯,他们还以为赵惟卿会用粮食支付佣金。
但是许多人在铁山南岸已经逗留十天时间,从家乡出来时带的粮食也都快吃完了,想要回家也回不去,还不如先到皮岛上打一阵子工,好歹能够吃饱肚子。
赵惟卿把一百个力工运到皮岛上,当场给了银子,但是这些朝鲜人对白银不敏感,拿到了钱干活也不积极,只是想着每天管的三餐饭。
而皮岛南岸的百姓听说上岛工作真的只给银子不发粮食之后,也没有了兴趣,许多人都开始散去。
见此情形,赵惟卿也不着急,他让这群人去皮岛西岸修了一个简易港口,接着就是天天和王文龙毛文龙勘察现场,自顾自规划皮岛建设。
又过了十天,毛文龙派回去的亲信从山东买了两船粮食运到皮岛,直接进入新修建的小码头卸货。
赵惟卿让山东粮船卸下货物之后就在港口开卖,粮价开到二钱银子一斗,比山东贵一倍有余,但是却直接在朝鲜力工中引起轰动。
他们发现用银子购买粮食,干一个月活挣出来的粮食,足够养活一家四五口人,这可比在老家给地主打工挣的多多了。
这些朝鲜人挣到了大钱,不少人想要赶快把粮食拿回家。
正好山东粮船卸货之后是空船,赵惟卿便安排粮船把他们送回铁山。
临上船许多人又犹豫起来,生怕回了铁山,再回到皮岛,赵惟卿就不要他们了,最后他们只安排了同乡同里的几个人作为代表,将粮食运回家中。
赵惟卿对此毫无意见,而这群人带着大批粮食来到铁山,迅速就震惊了当地百姓。
“明国人给的银子是可以换粮食的。”
“到皮岛上干活,一个月就能挣出半年的口粮!”
原本都要散去的百姓很快又聚集起来。
等消息传出去五天之后赵惟卿再次开始招工,这回他一次招收三百户人家,到岛上建设房屋开垦土地,只要建好了屋子或有成功开垦的土地,他就给白银作为酬劳。
虽然将给酬劳的方法,从时薪变成了计件,但有先去皮岛上吃螃蟹的人挣到的粮食放在眼前,这一回报名的人家简直是抢破头。
一个月后,原本荒茫一片的皮岛已然迎来了三百户朝鲜移民,完全呈现欣欣向荣的景况。
三百户人已可满足皮岛的前期开发工作,当然赵惟卿的操作也就到此为止,他们大规模招揽移民,已经引起平壤方向的注意,平壤的官员对于赵惟卿这群辽商极不待见,声势再搞得大一些,说不定就会派人在铁山南岸巡检。
不过赵惟卿也不怕,即使是现在已经停止招收移民,还是经常有朝鲜人偷偷乘小船来到皮岛找工作,如此渡海风险极高,翻覆于波涛之中的也不在少见。
铁山百姓对于移民皮岛的热情如此高涨,皮岛未来肯定不缺劳动力。
辽阳是李如梅的老爹辽东总兵李成梁驻地所在,也是此时辽东的军事中心。
王文龙和毛文龙便带着信南下辽阳找人。
十天之后,皮岛。
几人站在荒岛上考察地形,赵惟卿连连点头,惟有毛文龙还是担心的问道:“这桩生意真能成功吗?”
几天前众人协商已定,李如梅在皮岛开发中帮助跑通关系占股份五成,王文龙出资两万两,占股份两成,而赵惟卿听说这计划既有资金又有李如梅在背后支持,十分看好,也拿出五千两投入,毛文龙没忍住诱惑,也投了一千两银子。
赵惟卿看着周围环境,笑着说道:“伯龙放心,这桩生意利润很大。”
赵惟卿并非泛泛之辈,而是大明第一流的辽商。
辽商是近几十年起源于万历援朝战争的商人集团,对于朝鲜的影响非常大。
万历援朝战争之前,朝鲜经济相当落后,朝鲜民间交易甚至不用白银而用米、布,因为白银的面额太大,甚至因为世面不繁荣没有畜牧业。
畜牧业也是需要市场交换才有意义的——比如你养了一百只鸡,但是城市中没有市场,鸡肉卖不出去,鸡蛋也没人买,养鸡有何意义?若是要自己吃,养上几头也就够了。
所以万历援朝战争之前,朝鲜人一旦外出就要备上两三头马,带上各种生活物品,比如出门三天就要带三天之粮,因为即便有白银也无处购买。
这也是为何朝鲜的历史记载中吃肉非常奢侈的原因,倒不是他们不会养牲畜,而是没有市场经济。这年头又没有太好的保鲜技术,朝鲜国王想要吃口猪肉就得让后厨杀头猪。
朝鲜皇宫又不是养殖场,哪能时刻备着上百头猪?所以对于此时的朝鲜君主来说吃一口猪肉都是大事了,往往是打猎打到了才有肉吃。
而万历援朝战争开始之后,入朝参战的明朝军队也发现自己所携带的银两根本买不到物资补给,随军对此情况颇为恼火,历史记载军官愤怒的问朝鲜使臣:“尔国不采银,不用钱,不畜鸡豚,何以通货?何以食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明朝只能鼓励辽东商人前往朝鲜前线,这些商人拿着明朝的布匹等物到民间去换取粮食,然后军队再从商人手中购粮。
这一批朝鲜商人和朝鲜王朝的官方关系非常微妙。朝鲜官方能从明朝商人手中得到大量物资,这些商人的存在也刺激了朝鲜官方对白银的使用。
因为辽商的出现朝鲜才终于成为了白银帝国,这十几年间渐渐不再是靠以物易物交易。
而赵惟卿在这其中就是一个佼佼者,他对于朝鲜高层的接触相当深入。
朝鲜平壤、铁山一带铁矿储量丰富,当地的铁价很低。万历援朝之战末期,赵惟卿在朝鲜大量收购铁器,想要雇佣朝鲜王朝的漕船帮助运输铁器,朝鲜方面不愿意,此事闹成了外交纠纷,就是历史上的“水铁事件”。
赵惟卿这群商人是将朝鲜从原始交换经济拉入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做事路子相当野。
就比如“水铁事件”在大明这边的记载是赵惟卿等人收购了铁器运不回来所致,而在朝鲜史料中的记载则是“唐商人”“抢掠两湖水铁”“经理亦屡禁不止”。
真不要对赵惟卿这些人在朝鲜的行为有太高的期待,他们敢到战争地带做贸易,妥妥是一群亡命徒。
在这群辽商的眼里:拿银子跟朝鲜人买铁他们却不收,那就只好抢了。反正这地方交通不便,抢了就跑,等当地百姓去报官时半个月都过去了,朝鲜人也抓不到他们……
在皮岛上走了一圈之后,王文龙看向赵惟卿:“赵老板以为此地的贸易该从何开始?”
赵惟卿目蕴精光,笑道:“应该先建屋,如此荒岛若没有屋舍,移民只怕待不了多久,建屋还要选择地利之处,事先将每处屋宇对应的开垦田都划定出来。”
毛文龙有些担心的说:“可是此地开导我们只与朝鲜当面的县令有了口头约定,便是盐州的郡守也只能做到睁一眼闭一眼……”
赵惟卿笑着说道:“这皮岛僻处海上,建几处大屋他们难道能够渡海来抓?朝鲜人可没有这样的水师能力,大不了再建几个炮台就是了。”
赵惟卿直接说出要建炮台,毛文龙和王文龙都听的傻了,王文龙感觉此君自称是个商人,但是语气更像是土匪。
良久之后王文龙点点头:“皮岛经营的确需要赵老板这样的干才呀。”
而王文龙这时还只是对赵惟卿的行事风格初有印象,接下来个把月,赵惟卿的操作才真的让王文龙佩服。
大家确定开发皮岛之后,头五天赵惟卿也不去朝鲜沿岸大规模招揽百姓,只是让自己的手下烧荒、整理平地,同时派人拿着盐引、茶引回铁山去兑换白银。
此时正是春末夏初,草木滋荣,植物的含水量很高,在皮岛上大规模的烧荒产生的烟尘一路吹向铁山沿岸,火光更是昼夜通明。
几天之后,接连不断到达铁山港又向南去往皮岛的送银船,更是让铁山的朝鲜百姓意识到皮岛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铁山地处边境,许多百姓早就知道自己的生活水平比起明人要低得多,都想改善家庭条件,习惯去找明朝的主顾打工。
当发现皮岛上储存大量白银之后,渐渐的开始有朝鲜百姓在铁山南岸聚集,打听前往皮岛开发的情况。
此时赵惟卿让所有到铁山去运银子的人全都表示皮岛马上就要大规模的招移民,给相当高的待遇,先到先得。
这些消息被放出去自然吸引了越来越多朝鲜人到皮岛对岸来打听消息。
十天之后,赵惟卿突然宣布皮岛正要建设房屋,需要招揽一百个力工去建屋,全部给予现银支付。
许多朝鲜百姓听闻消息都感到失望,这些百姓可还没有接受使用白银的习惯,他们还以为赵惟卿会用粮食支付佣金。
但是许多人在铁山南岸已经逗留十天时间,从家乡出来时带的粮食也都快吃完了,想要回家也回不去,还不如先到皮岛上打一阵子工,好歹能够吃饱肚子。
赵惟卿把一百个力工运到皮岛上,当场给了银子,但是这些朝鲜人对白银不敏感,拿到了钱干活也不积极,只是想着每天管的三餐饭。
而皮岛南岸的百姓听说上岛工作真的只给银子不发粮食之后,也没有了兴趣,许多人都开始散去。
见此情形,赵惟卿也不着急,他让这群人去皮岛西岸修了一个简易港口,接着就是天天和王文龙毛文龙勘察现场,自顾自规划皮岛建设。
又过了十天,毛文龙派回去的亲信从山东买了两船粮食运到皮岛,直接进入新修建的小码头卸货。
赵惟卿让山东粮船卸下货物之后就在港口开卖,粮价开到二钱银子一斗,比山东贵一倍有余,但是却直接在朝鲜力工中引起轰动。
他们发现用银子购买粮食,干一个月活挣出来的粮食,足够养活一家四五口人,这可比在老家给地主打工挣的多多了。
这些朝鲜人挣到了大钱,不少人想要赶快把粮食拿回家。
正好山东粮船卸货之后是空船,赵惟卿便安排粮船把他们送回铁山。
临上船许多人又犹豫起来,生怕回了铁山,再回到皮岛,赵惟卿就不要他们了,最后他们只安排了同乡同里的几个人作为代表,将粮食运回家中。
赵惟卿对此毫无意见,而这群人带着大批粮食来到铁山,迅速就震惊了当地百姓。
“明国人给的银子是可以换粮食的。”
“到皮岛上干活,一个月就能挣出半年的口粮!”
原本都要散去的百姓很快又聚集起来。
等消息传出去五天之后赵惟卿再次开始招工,这回他一次招收三百户人家,到岛上建设房屋开垦土地,只要建好了屋子或有成功开垦的土地,他就给白银作为酬劳。
虽然将给酬劳的方法,从时薪变成了计件,但有先去皮岛上吃螃蟹的人挣到的粮食放在眼前,这一回报名的人家简直是抢破头。
一个月后,原本荒茫一片的皮岛已然迎来了三百户朝鲜移民,完全呈现欣欣向荣的景况。
三百户人已可满足皮岛的前期开发工作,当然赵惟卿的操作也就到此为止,他们大规模招揽移民,已经引起平壤方向的注意,平壤的官员对于赵惟卿这群辽商极不待见,声势再搞得大一些,说不定就会派人在铁山南岸巡检。
不过赵惟卿也不怕,即使是现在已经停止招收移民,还是经常有朝鲜人偷偷乘小船来到皮岛找工作,如此渡海风险极高,翻覆于波涛之中的也不在少见。
铁山百姓对于移民皮岛的热情如此高涨,皮岛未来肯定不缺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