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5章:改变
『PS:容我讲句MMP,码好的第一章居然没保存,我就继续码第二章了,现在只能重新码,擦擦擦擦擦!!』
————以下正文————
时至十月上旬,距离「施贵妃出殡」又过了整整十一日。
在这十几日的日子里,朝中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继襄王弘璟外封阳翟之后,长皇子赵弘礼亦离开了大梁,这使得在大梁城内,雍王弘誉的声势再次提升,已经到了无法撼动的地步。
当然,虽说就总体来说无法撼动,但雍王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安的情绪,原因就在于雍王弘誉至今仍躲在雍王府里没有露面,既没有出席施贵妃的丧殡之事,也未曾到垂拱殿处理政务,这让雍王党内部很大一批人人心惶惶,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更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是,待等他们前往雍王府希望探探口风时,却被雍王弘誉的宗卫们挡在府外,看着那块挂在府门前的「谢绝宾客」的木块,雍王党那些贵族、世家成员们,怎么瞧都感觉有些不安。
而另外一方面,由于长皇子赵弘礼在离开大梁之前,将这些年来经营的势力与人脉都交给了桓王赵弘宣,这使得桓王赵弘宣近阶段的势力大增。
比如说,长皇子赵弘礼的妻族「济阳李氏」。
不得不说,在得到了长皇子赵弘礼的遗留后,桓王赵弘宣一跃成为继庆王弘信之后,无论在军方还是在庙堂都拥有不俗势力的皇子。
甚至于在骆瑸的协助下,桓王赵弘宣还接受了一部分吏部的力量,在吏部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只可惜,曾经坚定站在长皇子赵弘礼这边的吏部左侍郎阚密,在如今局面下保持了观望态度,而右侍郎郑图,这个出身郑城王氏联姻家族的男人,也暂时不作表态,几次谢绝了骆瑸的笼络。
这也难怪,毕竟郑图的妻室是郑城王氏的女儿,虽然当初郑城王氏鼎力支持长皇子赵弘礼,可如今,突然爆出「雍王弘誉才是王皇后亲生儿子」的惊闻,也难保郑、王两家会有所迟疑。
在长皇子赵弘礼离开大梁的如今,转投桓王赵弘宣不是不可以,但说到底,转投桓王赵弘宣顶多只是自保,倘若能搭上雍王弘誉这根高枝,那才是能够飞黄腾达的捷径。
可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长皇子赵弘礼在离开大梁前才会特地叮嘱赵弘宣,直白地表示郑城王氏已不可信任——至少已不能像曾经那样信任。
十月初九,在桓王府的书房内,桓王赵弘宣与骆瑸、周昪再次提起此事。
当然,聊的话题当然不是什么「郑城王氏是否会转投雍王弘誉」这种话题,他们商议的,是长皇子赵弘礼在上党的那些家底,主要还是米粮与酿酒这两大类。
而这些家底,长皇子赵弘礼在离开大梁前,也一并留给了赵弘宣,供他养活北一军。
而问题就在于,曾经赵弘礼这些家底,都是郑城王氏的人在负责打理,可如今发生了那样的事,以防万一,赵弘宣必须将这些东西从郑城王氏的手中接管过来。
为此,赵弘宣与骆瑸、周昪二人在经过商议后,挑出了两位人选。
一位便是「黄邑沈氏」目前的家主「沈绪」,此人乃是沈淑妃的兄长,赵弘润、赵弘宣兄弟俩的舅舅,自然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人;而另外一位,则是长皇子赵弘礼的妻族、「济阳李氏」的嫡长子「李霖」,也是注定不太可能投奔雍王弘誉的人。
记得在赵弘礼离开大梁之前,就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济阳李氏,两日后,李霖便代表济阳李氏,拜访了桓王府。
而眼下,沈绪与李霖二人皆已前往上党郡,一方面是整合上党郡的原东宫势力,将这些因为长皇子赵弘礼离开大梁而无所适从的贵族、世家,重新纳入到桓王党的圈子里;而另外一方面,则是逐渐从郑城王氏的手中,拿回本该属于赵弘礼、但后者却已转赠给赵弘宣的家业。
在商量完针对郑城王氏的态度后,赵弘宣与骆瑸、周昪二人,又清点了一下赵弘宣目前所拥有的财产。
赵弘宣自然是没有什么积蓄的,毕竟他养活一个北一军都不够,哪里来什么积蓄。
但是长皇子赵弘礼有,据骆瑸所说,赵弘礼原本就筹备一笔大概十万金的钱款,准备日后购置博浪沙河港的店铺。
看得出来,那时的赵弘礼,还是有东山再起的希望的,只是没想到发生了那样的事,这位长皇兄心灰意冷,索性就将所有的一些都遗留给了赵弘宣。
包括那座长皇子府。
“若是出售那座府邸,应该可以凑个二三十万金左右……”骆瑸在旁用略带感慨的语气说道:“终究,那也是王府,想来大梁的世族门阀,对此应该会很感兴趣才是。”
听闻此言,赵弘宣眼中闪过几丝犹豫之色。
虽然赵弘礼在离开大梁前将那座府邸也送给了赵弘宣,并且看他样子日后也不太可能返回大梁,但赵弘宣还是不想卖掉那座府邸。
但正如骆瑸、周昪所言,与其留着那座多余的府邸,每年还要花费资金去修缮、打理,还不如卖给城内的世族,哪怕是卖给宗府,将卖得的钱投入博浪沙河港的店铺,终究那里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在思忖了许久后,赵弘宣点了点头,说道:“骆瑸,这件事就由你来全权负责吧。”
『我?』
骆瑸微微一愣,不由地与周昪对视一眼,二人皆感觉有些意外。
不过一转念间,骆瑸与周昪便明白了自家殿下的意思。
在告辞了自家殿下离开书房后,在经过府内走廊转角的时候,周昪感慨地说道:“这样的话,可能得多花许多的钱呐……”
骆瑸闻言点了点头。
关于博浪沙河港那些店铺,骆瑸原以为自家殿下会亲自出面,毕竟博浪沙河港那些店铺的租售,虽然对外宣称是户部负责,但实际上负责此事的,却是他们家殿下的兄长、肃王赵弘润——只不过这笔庞大的收入,肃王府只得两成,其余八成归户部罢了。
因此,最实惠的办法无非就是桓王赵弘宣自己出面,亲自与其兄长交涉,凭借着兄弟俩的亲份,难道那位肃王殿下还会赚自己弟弟的钱不成?
搞不好,赵弘宣只需说两句好听的话,那位肃王殿下会直接送几个上好的店面给弟弟也说不定。
可偏偏,赵弘宣却让骆瑸出面。
想到这里,骆瑸感慨地说道:“这说明,殿下真正长大了,已懂得自己肩负责任……”
周昪闻言唏嘘道:“也不晓得肃王殿下得知后会是怎样的心情。”
“大概是七分欣慰、三分寂寞吧。”骆瑸微笑着打趣道。
当日,骆瑸来到了博浪沙河港,在一处悬挂着「博浪沙商铺租购处」牌匾的铺子里,找到了仿佛账房先生般的介子鸱,向后者提起了购置店铺的事。
听到骆瑸的要求,介子鸱亦是愣了愣,但聪慧过人的他,还是立刻就把握住了桓王赵弘宣派骆瑸前来交涉的用意,也没有徇私,按照赵弘润当初制定的「十万金」的市价,让骆瑸挑选了几处店铺。
不过到了当晚,介子鸱便将此事禀告了自家殿下。
正如骆瑸所猜测的那样,赵弘润在得知此事后,确实有些感慨:一方面欣慰于弟弟赵弘宣逐渐长大,渐渐有了担当;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当弟弟逐渐有了担当之后,也就意味着与兄长不再像从前那样亲近。
倒是宗卫长卫骄,听说此事后颇为惊奇:“宣殿下要养活一个北一军,哪里来那么多闲钱?”
当得知是长皇子赵弘礼的遗留后,卫骄暗暗咋舌。
其实不止卫骄感到惊奇,前几日听说这事,赵弘润亦感到颇为震惊。
他曾以为赵弘礼亲近他弟弟赵弘宣,只为了将后者拉到其阵营,但事实证明,赵弘礼与赵弘宣之间,的确有一种就连赵弘润都不得而知的交情,以至于赵弘礼在离开大梁后,将所有的一切就遗留给了赵弘宣。
可能是因为,赵弘宣是曾经唯一全力支持他的兄弟。
不得不说,这件事让赵弘润对长皇子赵弘礼的印象大为改变,当然,事到如今改不改变其实已无区别,毕竟赵弘礼心灰意冷离开大梁之后,多半不会再回来。
话说回来,一想到赵弘礼,赵弘润便不由得联想到了另外一位兄弟,既同样因为「施贵妃之死」而深受打击的雍王弘誉。
『父皇真沉得住气,这都快二十日了,也未见他插手……』
赵弘润暗暗想道。
与此同时,在皇宫内的甘露殿内,大太监童宪其实也正在向魏天子提及这件事:“……近几日,雍王每日在府上酗酒倦事,这究竟不是一个办法。”
听闻此言,正在书桌前挥毫的魏天子淡淡说道:“雍王,亦是朕的选择之一。……若他因为此事而消沉,那就代表,此子,终归也不过这种程度而已。”
说罢,他丢掉了手中的毛笔,目视着纸张上那「雍王弘誉」四个字。
“……再看他两日!”
他平静地说道。
————以下正文————
时至十月上旬,距离「施贵妃出殡」又过了整整十一日。
在这十几日的日子里,朝中的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继襄王弘璟外封阳翟之后,长皇子赵弘礼亦离开了大梁,这使得在大梁城内,雍王弘誉的声势再次提升,已经到了无法撼动的地步。
当然,虽说就总体来说无法撼动,但雍王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不安的情绪,原因就在于雍王弘誉至今仍躲在雍王府里没有露面,既没有出席施贵妃的丧殡之事,也未曾到垂拱殿处理政务,这让雍王党内部很大一批人人心惶惶,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更让他们感到不安的是,待等他们前往雍王府希望探探口风时,却被雍王弘誉的宗卫们挡在府外,看着那块挂在府门前的「谢绝宾客」的木块,雍王党那些贵族、世家成员们,怎么瞧都感觉有些不安。
而另外一方面,由于长皇子赵弘礼在离开大梁之前,将这些年来经营的势力与人脉都交给了桓王赵弘宣,这使得桓王赵弘宣近阶段的势力大增。
比如说,长皇子赵弘礼的妻族「济阳李氏」。
不得不说,在得到了长皇子赵弘礼的遗留后,桓王赵弘宣一跃成为继庆王弘信之后,无论在军方还是在庙堂都拥有不俗势力的皇子。
甚至于在骆瑸的协助下,桓王赵弘宣还接受了一部分吏部的力量,在吏部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只可惜,曾经坚定站在长皇子赵弘礼这边的吏部左侍郎阚密,在如今局面下保持了观望态度,而右侍郎郑图,这个出身郑城王氏联姻家族的男人,也暂时不作表态,几次谢绝了骆瑸的笼络。
这也难怪,毕竟郑图的妻室是郑城王氏的女儿,虽然当初郑城王氏鼎力支持长皇子赵弘礼,可如今,突然爆出「雍王弘誉才是王皇后亲生儿子」的惊闻,也难保郑、王两家会有所迟疑。
在长皇子赵弘礼离开大梁的如今,转投桓王赵弘宣不是不可以,但说到底,转投桓王赵弘宣顶多只是自保,倘若能搭上雍王弘誉这根高枝,那才是能够飞黄腾达的捷径。
可能正是考虑到这一点,长皇子赵弘礼在离开大梁前才会特地叮嘱赵弘宣,直白地表示郑城王氏已不可信任——至少已不能像曾经那样信任。
十月初九,在桓王府的书房内,桓王赵弘宣与骆瑸、周昪再次提起此事。
当然,聊的话题当然不是什么「郑城王氏是否会转投雍王弘誉」这种话题,他们商议的,是长皇子赵弘礼在上党的那些家底,主要还是米粮与酿酒这两大类。
而这些家底,长皇子赵弘礼在离开大梁前,也一并留给了赵弘宣,供他养活北一军。
而问题就在于,曾经赵弘礼这些家底,都是郑城王氏的人在负责打理,可如今发生了那样的事,以防万一,赵弘宣必须将这些东西从郑城王氏的手中接管过来。
为此,赵弘宣与骆瑸、周昪二人在经过商议后,挑出了两位人选。
一位便是「黄邑沈氏」目前的家主「沈绪」,此人乃是沈淑妃的兄长,赵弘润、赵弘宣兄弟俩的舅舅,自然是完全值得信任的人;而另外一位,则是长皇子赵弘礼的妻族、「济阳李氏」的嫡长子「李霖」,也是注定不太可能投奔雍王弘誉的人。
记得在赵弘礼离开大梁之前,就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济阳李氏,两日后,李霖便代表济阳李氏,拜访了桓王府。
而眼下,沈绪与李霖二人皆已前往上党郡,一方面是整合上党郡的原东宫势力,将这些因为长皇子赵弘礼离开大梁而无所适从的贵族、世家,重新纳入到桓王党的圈子里;而另外一方面,则是逐渐从郑城王氏的手中,拿回本该属于赵弘礼、但后者却已转赠给赵弘宣的家业。
在商量完针对郑城王氏的态度后,赵弘宣与骆瑸、周昪二人,又清点了一下赵弘宣目前所拥有的财产。
赵弘宣自然是没有什么积蓄的,毕竟他养活一个北一军都不够,哪里来什么积蓄。
但是长皇子赵弘礼有,据骆瑸所说,赵弘礼原本就筹备一笔大概十万金的钱款,准备日后购置博浪沙河港的店铺。
看得出来,那时的赵弘礼,还是有东山再起的希望的,只是没想到发生了那样的事,这位长皇兄心灰意冷,索性就将所有的一些都遗留给了赵弘宣。
包括那座长皇子府。
“若是出售那座府邸,应该可以凑个二三十万金左右……”骆瑸在旁用略带感慨的语气说道:“终究,那也是王府,想来大梁的世族门阀,对此应该会很感兴趣才是。”
听闻此言,赵弘宣眼中闪过几丝犹豫之色。
虽然赵弘礼在离开大梁前将那座府邸也送给了赵弘宣,并且看他样子日后也不太可能返回大梁,但赵弘宣还是不想卖掉那座府邸。
但正如骆瑸、周昪所言,与其留着那座多余的府邸,每年还要花费资金去修缮、打理,还不如卖给城内的世族,哪怕是卖给宗府,将卖得的钱投入博浪沙河港的店铺,终究那里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在思忖了许久后,赵弘宣点了点头,说道:“骆瑸,这件事就由你来全权负责吧。”
『我?』
骆瑸微微一愣,不由地与周昪对视一眼,二人皆感觉有些意外。
不过一转念间,骆瑸与周昪便明白了自家殿下的意思。
在告辞了自家殿下离开书房后,在经过府内走廊转角的时候,周昪感慨地说道:“这样的话,可能得多花许多的钱呐……”
骆瑸闻言点了点头。
关于博浪沙河港那些店铺,骆瑸原以为自家殿下会亲自出面,毕竟博浪沙河港那些店铺的租售,虽然对外宣称是户部负责,但实际上负责此事的,却是他们家殿下的兄长、肃王赵弘润——只不过这笔庞大的收入,肃王府只得两成,其余八成归户部罢了。
因此,最实惠的办法无非就是桓王赵弘宣自己出面,亲自与其兄长交涉,凭借着兄弟俩的亲份,难道那位肃王殿下还会赚自己弟弟的钱不成?
搞不好,赵弘宣只需说两句好听的话,那位肃王殿下会直接送几个上好的店面给弟弟也说不定。
可偏偏,赵弘宣却让骆瑸出面。
想到这里,骆瑸感慨地说道:“这说明,殿下真正长大了,已懂得自己肩负责任……”
周昪闻言唏嘘道:“也不晓得肃王殿下得知后会是怎样的心情。”
“大概是七分欣慰、三分寂寞吧。”骆瑸微笑着打趣道。
当日,骆瑸来到了博浪沙河港,在一处悬挂着「博浪沙商铺租购处」牌匾的铺子里,找到了仿佛账房先生般的介子鸱,向后者提起了购置店铺的事。
听到骆瑸的要求,介子鸱亦是愣了愣,但聪慧过人的他,还是立刻就把握住了桓王赵弘宣派骆瑸前来交涉的用意,也没有徇私,按照赵弘润当初制定的「十万金」的市价,让骆瑸挑选了几处店铺。
不过到了当晚,介子鸱便将此事禀告了自家殿下。
正如骆瑸所猜测的那样,赵弘润在得知此事后,确实有些感慨:一方面欣慰于弟弟赵弘宣逐渐长大,渐渐有了担当;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当弟弟逐渐有了担当之后,也就意味着与兄长不再像从前那样亲近。
倒是宗卫长卫骄,听说此事后颇为惊奇:“宣殿下要养活一个北一军,哪里来那么多闲钱?”
当得知是长皇子赵弘礼的遗留后,卫骄暗暗咋舌。
其实不止卫骄感到惊奇,前几日听说这事,赵弘润亦感到颇为震惊。
他曾以为赵弘礼亲近他弟弟赵弘宣,只为了将后者拉到其阵营,但事实证明,赵弘礼与赵弘宣之间,的确有一种就连赵弘润都不得而知的交情,以至于赵弘礼在离开大梁后,将所有的一切就遗留给了赵弘宣。
可能是因为,赵弘宣是曾经唯一全力支持他的兄弟。
不得不说,这件事让赵弘润对长皇子赵弘礼的印象大为改变,当然,事到如今改不改变其实已无区别,毕竟赵弘礼心灰意冷离开大梁之后,多半不会再回来。
话说回来,一想到赵弘礼,赵弘润便不由得联想到了另外一位兄弟,既同样因为「施贵妃之死」而深受打击的雍王弘誉。
『父皇真沉得住气,这都快二十日了,也未见他插手……』
赵弘润暗暗想道。
与此同时,在皇宫内的甘露殿内,大太监童宪其实也正在向魏天子提及这件事:“……近几日,雍王每日在府上酗酒倦事,这究竟不是一个办法。”
听闻此言,正在书桌前挥毫的魏天子淡淡说道:“雍王,亦是朕的选择之一。……若他因为此事而消沉,那就代表,此子,终归也不过这种程度而已。”
说罢,他丢掉了手中的毛笔,目视着纸张上那「雍王弘誉」四个字。
“……再看他两日!”
他平静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