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那是因为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想讲的不只是亲情。

  甚至根本就不是亲情。

  这好像是一个热血的故事,完全就是一个标准的模板,郁郁不得志的主角,和东拼西凑的助手团,甚至到最后,就连钢琴也做成了。

  然而这故事一点也不热血,反倒充满了现实的无力感。

  就像开工之前,陈贵林一行人在厂里吃着大锅饭,构图神似《最后的晚餐》。

  陈贵林慷慨激昂地讲话:“那钢琴是什么东西,那就是一个会发声的机器,我就不信了,钢琴要是整不出来,我就跳烟囱,有人跟我跳吗?”

  回应他的是一片尴尬的沉默,空气凝固了。

  没人接他的话也就算了,陈贵林打开铝制饭盒,刚想扒两口饭,却傻眼了:“勺呢?”

  王朗曾说过,这部电影不是文艺片,而是现实主义,哪怕再荒诞再魔幻,也是现实的一部分。

  就像他们一起在KtV唱着《怀念战友》一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弧光,不是纯粹的工具人,这是一部群像剧。

  他们不是为了陈贵林,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理由聚在一起,回到工厂,就像回到曾经那个自己还有用的岁月。

  就连陈贵林自己,他也需要这架钢琴给自己一个目标。

  哪怕他心里很清楚,即使钢琴造了出来,女儿跟着他也是受罪。

  对于这些被遗忘的人来说,造一架钢琴,就是他们最大的反抗。

  昔日最优秀的工程师、钳工、木工、焊工、铸工都聚在了一起,还点了挂鞭炮庆祝。

  别管事能不能干成,先弄出点响来。

  开工之后,在整部电影少见的特写,全都给了造钢琴。

  铸造、打磨、抛光、贴面、刷漆……

  在这个破败的厂房,这些满身尘土的工人手中,钢琴的零件一点点被做了出来。

  在休息的时候,他们也会唱歌、拉琴,王彩铃那些难懂的歌剧也开始有人听。

  陈贵林拉着手风琴,老王拉着提琴,演奏了一首《一步之遥》。

  这首曲子原名por Una cabeza,是西班牙语,最经典的一首探戈。

  曾经是《辛德勒的名单》、《闻香识女人》、《真实的谎言》三部经典电影的插曲。

  仅看就知道这首曲子在地球上的含金量,是影史留名的一曲探戈。

  哪怕在他们手中,这首曲子拉得有点跑调,甚至小胡跳的是芭蕾,他们拉的是探戈,驴头不对马嘴。

  在这个厂房里,没有别的琐事,反倒像个世外桃源一样,所有人齐心协力,只为了一件事,就是造钢琴。

  他们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齐心协力把翻砂钢琴模具推进炉子。

  好像已经没有什么能难倒他们的了。

  只是快手和胖头之前的矛盾再次爆发。

  季哥也因为偷卖钢材被带走。

  在被带走之前,季哥只提了一个要求:“先等一下,我的活还没干完。”

  他仔细检查了自己负责的翻砂模具,确认砂型没问题之后,对陈贵林说:

  “我的活干完了。”

  然后丝毫不拖泥带水地离开了厂房。

  造琴的困难可以克服,可是人心散了,这琴也就造不了了。

  陈贵林终于认命,他同意小雪跟着小菊,镜头从开始和小菊谈离婚时的仰视,变成了俯视,他的身影显得如此矮小。

  钢琴做成了,又怎么样呢?

  在小雪的问题上,从来都不只是这一架钢琴。

  只是他固执的像对着风筝舞剑的唐·吉诃德,梦醒了,也该面对现实了。

  这部电影的镜头一直都很有意思,从不会跟着人走。

  像那些vlog和短视频,镜头是永远跟着人走的,人是绝对的主角。

  而在这部电影里恰恰相反,镜头不仅不跟着人走,时不时还要有人掉到画外去。

  在小雪这个孩子的视角里,陈贵林永远在画外,只有蹲下来的时候,才会进入到画面里。

  他们父女说话时,老父亲也在画外,只有几声咳嗽才能表明他的存在。

  每个人当被边缘化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留情地被镜头赶到画外去。

  在现实面前,人显得极其渺小。

  直到扬起一阵阵烟尘,汪工心心念念的两根旧烟囱也被爆破了。

  他努力地想要留住这两根烟囱,就像陈贵林努力造钢琴一样。

  从长颈鹿到火箭,甚至连蹦极台的点子他都想到了,就想给这两根烟囱一个特殊的含义,只要他们还有用,就能被留下。

  只是就和陈贵林的钢琴梦一样,烟囱最终也没能留住。

  就这样,冬天到了,雪也开始下了。街道、厂房到处都是空空荡荡。

  东北的雪,在下的时候是最好看的,像鹅毛一样飘落在头发上、衣服上,抖一抖干干净净。

  在雪停的时候最难看,到处都是脏兮兮的脚印。

  琴也不做了,烟囱也被炸了,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小胡也自毁入狱。

  王彩铃去看他时,他倒是很高兴:

  “我这根刺,终于从他们的嗓子里拔出来了。”

  看到小胡在狱中踮着脚尖跳芭蕾舞,王彩铃再也忍不住,落荒而逃。

  她穿着她用窗帘布给自己做的亮蓝色礼服,拿着假花,到厂房里唱起了没有人愿意听的歌剧。

  在工厂里,只有陈贵林独自拉着手风琴,他怀念过去,也在告别回忆,承认着自己的失败。

  见她来了,就给她伴奏,他们就这样唱着,为那架注定做不成的钢琴,和这座马上要被拆除的工厂,为那些和他们一样的人而唱。

  看见烟囱倒了,人也一个个回来了,这一刻,不为钱,也不为陈贵林,只是为了他们自己,钢琴反而做了出来。

  这是一种不被异化的劳动,也是整部电影里最魔幻的镜头。

  他们跳起了热烈的斗牛舞,搬运小车的车轮摩擦起电火花。

  火焰、电火花、钢水……混杂着一曲热烈的弗拉明戈,这部电影终于有点热血的味道了。

  只是一块掉下来的钢板砸坏了自行车车后座,那是陈贵林父亲坐的位置,也暗示了父亲的死亡。

  他抱着父亲的遗像,戴着黑袖章,没有煽情,没有一句台词,这段情节快速得让人觉得冷漠,好像死亡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插曲。

  直到小雪要跟着小菊走的那天,她们来到了工厂。

  钢琴是用龙门吊运出来的,前后左右四个视角,稳稳当当,像礼物一样降落在她的面前。

  小雪弹奏着钢琴,镜头拉远,只有小雪粉色棉袄和头绳唯一的亮色。

  没有合格的木头,用钢铁制作出的硬核钢琴,声音会好吗?

  但无论如何,这架钢的琴最终做成了。

  只是小雪还是和小菊一起走了,带着陈贵林对她的希望和爱。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拆了一半的工厂大楼,碎砖堆积着,杂乱却美,甚至像一架钢琴。

  片尾演职名单之后,是一片黑色的场景,雪花落下,陈贵林独自弹着纸钢琴,唱着片尾曲《练习曲》。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段旋律,是他生命中最初的练习曲。”

  谁愿意把孩子送走,谁又愿意离开自己家乡?

  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只有陈贵林继续独自唱着。

  “听,踮着脚尖的自行车铃。

  “听,打开胸腔的机器轰鸣。

  “听,澡堂里热闹的水蒸气。

  “听,台阶上兹兹拉拉的半导体。”

  他沉浸在纸钢琴假想出的旋律中,想象着有一天会和小雪再次相见。

  “也许……不知在未来岁月的哪一天里,你又会突然,就会突然,和她再次相遇。”

  等放映结束时,现场一片沉默,掌声并不热烈。

  就连互动环节一开始,都有些冷清。

  观众都沉浸在了剧情之中。

  对有些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好像比电影里的还要更糟糕。

  对中年人来说,他们经历过那个时代,

  对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没有经历,但那些迷茫、毕业、失业,还有乡愁也会引起他们的共鸣。

  看到最后的时候,玉总已经哭了。

  他想起去年秋天,考研工作两手准备的时候,他一个人坐着火车,独自去参加那场根本不值得的面试。

  去参加那些名为试工和实习,美其名曰“锻炼”,还要陪着笑脸的工作。

  那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想荤素搭配的盒饭,想家里的老式锅包肉,想酥脆的熘肉段和炸茄盒,想蓬松清爽的雪绵豆沙。

  想夏天冰箱里的大白梨、糯米糍和冬天窗外发黑的冻梨。

  小雪在和妈妈走的时候会想这些吗?

  她只是不得不走了,这个把她养大的家,给不了她什么了。

  他想起他的室友,来自山河四省,总是说着在读书的时候,满脑子想着离开这里就好了,走远一些,到大城市去。

  他也是一样,只是现在真的离开家之后,他反倒有点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