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八万块大荧幕,一大半都在播放《泰坦尼克》,各位院线老板都指着这部电影年终再冲一波业绩。
随着片尾曲“Myheartwillgoon”悠悠响起,所有观众的眼睛红红的,等着片尾曲结束。
一方面是这歌确实好听,另一方面则是期待着能有个彩蛋。
整个人都被刀傻了,大家就指着彩蛋能发口糖了。
结果发刀的时候一点都不含糊,发个糖抠抠搜搜的,彩蛋倒是没有,只有《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华人幸存者》的预告片。
屏幕上先是一张黑白的历史照片,然后镜头切到华夏社科院的一位研究员,也是整部电影的历史顾问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最大魅力在于,你可以用30秒讲完整个事件,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在每个人身上,这些故事可以一直讲下去。”
时飞鸿也谈起了整部电影的创作初衷:“在林夏那次晴空颠簸之后,我们就一直想拍一部灾难片。当我们的目光投向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海难时,意外地发现在泰坦尼克号上竟然有华夏人!”
“翻阅资料之后,我们发现,这艘船上的大部分人都有详细的记载,比如二等舱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服务生。”
时飞鸿停顿了一下继续说:
“她18岁嫁给了一个40多岁的船长,跟着他到亚洲,一年后丈夫病逝,她独自带着女儿回家,父亲帮她找到了第一份,也是最后一份工作——在泰坦尼克号上做服务生。”
“就连这样的一个小角色,都有完整的生平。但奇怪的是,这八个华夏人,却被所有人刻意遗忘了。”
一位翻着书籍的年轻女性学者讲道:“因为汉语的特殊性,根据那些字母和拼音,我们很难找到对应的字,每个音都对应了几十个重名的人。尤其是这些人后来为了谋生多次改名,像浮萍一样,在几个大洲之间飘来飘去,很难追踪。”
最后出现的是林夏:“我们想把这些华人劳工、厨师、矿工还原成一张张真实的脸。”
“上船的有八个人,最后六人获救,这么高的生还比例很快引起了一系列质疑和猜测。他们是偷渡者吗?有没有抢占救生艇?有没有扮成女人?有没有从一开始就躲在救生艇的座位下?哪怕是被枪指着也不愿意下船?”
一系列关于泰坦尼克号上华工的报道闪过:
“我们得到了答案,这是被掩盖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谎言。”
“他们并不懂那时的华夏人吃过什么样的苦,有怎样的坚韧,就连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都算不上他们人生中的最大磨难。”
电影里露丝获救的剪辑画面播出,旁边是一张方荣山的照片:“方荣山,他用‘山姆·方朗’这个名字登上了泰坦尼克号,落水之后找到了一片门板残骸。作为最后一个获救的人,也是露丝逃生的灵感来源,就连他的儿子也不清楚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预告的最末,出现了几个字。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华人幸存者》
还沉浸在刚刚爱情故事的观众,看到这段预告后陷入了沉思。
他们一开始是有些奇怪的,为什么林夏和时飞鸿会对这样一个西方的历史事件感兴趣,又为什么加入了华人主角?
原本以为是牵强附会,给林夏强行加戏,但他们没想到,这背后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历史。
他们是船上最微不足道的注脚,却是那个种族主义大背景下海外华人劳工群体的缩影。
面对时代的不公、命运的倾轧,他们毫无还击之力,只能不停地漂泊着……
这部纪录片是在视频网站上和《泰坦尼克》同步上线的,也在央台的纪录频道播出,作为严肃向的纪录片,关注的人不多,但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到,她们觉得都是有意义的。
……
第一批人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是午夜,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准备进场看《泰坦尼克》。
即使是跨年夜,这个午夜场也有点过分火热了,放在平时,这个场次都是安排边角料电影,或者专门收割粉丝用的。
陈星辞在散场的时候,听到其他人在议论纷纷,《泰坦尼克》显然给了他们很好的谈资。
“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的电影!”
“得了吧,《北冥有鱼》那会你就说最好了。”
“害,这你就不懂了吧,最好的永远是下一部嘛。”
还有在控诉林夏的:
“林夏,你好狠的心,从哪批发的这么多刀子啊?”
“我好像又相信爱情了,这套路这么老,居然还这么虐。”
有情侣一起来看,抱头痛哭,距离更近的。
也有的在吵架的,因为位置不好、没买到票,或者单纯为了某些情节而争执。
“只有我觉得卡尔很惨吗?不仅被绿,钻石也没了。”
“你在说什么?卡尔不是妥妥女主当个物品还家暴吗?”
“得亏杰克死了,要不然他们的生活肯定是一地鸡毛。”
“怎么可能?露丝后来一个人都过得那么好。”
陈星辞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人群的反应,她没想到,这样一部可以说是“传统”的电影,居然能衍生出这么多和时下热点相关的话题。
要艺术有艺术,要话题有话题,很多角度都可以发散,怎么不能算是一种雅俗共赏呢?
……
首映礼结束之后,林夏和时飞鸿简单庆祝了一下,今年最后一天,总算是把这桩大事完成了。
两个人已经很熟了,但想起船上的时光,还是觉得有趣。
林夏是第一次知道时飞鸿画画这么好,时飞鸿也是对她刮目相看,为了让她来给迷雾剧场打工,什么损招都想出来了。
她果然是自己的灵感缪斯——还是黑心资本家型号的。
看着窗外的新年烟火,林夏有些恍惚,这一年发生了太多事,她发了两张专辑,参与制作了三部电影,还办了一场音乐会。
好像这一年,全世界属于她的话题就没断过,甚至夸张一点,说这是属于她的一年也不为过。
明年,不对,是今年,她将会再次启程,开始她的传奇演唱会,她已经开始期待了。
……
虽然是假期,但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的宣传活动,她们要把全世界的几个主要票仓都跑一圈,去宣传《泰坦尼克》。
首日票房一出,林夏就收到了助理发来票房告捷的消息,《泰坦尼克》的首日票房直接破了4亿,她已经可以想象那帮电影界的老古板看到这个数据会是个什么爆炸心态。
祝贺的消息接连不断,就连江达也开始示好,毕竟没有彻底撕破脸,元旦这一天,全国票房五亿多点,绝大部分都是《泰坦尼克》贡献的。
这是什么天下票房共一石,林夏独占八斗的神奇行为。
在不断刷新歌坛记录之后,林夏又把魔爪伸向了影坛,这些知名的华夏电影界人士,突然发现,他们好像真没见过什么世面。
完全对华夏电影票房的潜力一无所知。
他们实在是没想到林夏能有这么恐怖的票房号召力。
《药神》那会就已经够吓人了,结果《泰坦尼克》上来就打了个王炸,完全不讲道理。
票房确实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很多顶流偶像能在代言上呼风唤雨,但根本撑不起票房,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泰坦尼克》是今年最好的影片,上一次这样说还是上一次。”
“注定名留影史的经典之作,教科书级的爱情片和灾难片,群像刻画的巅峰。”
“林夏在电影里贡献了堪称一流的演技,她或许是年轻一代天赋最高的女演员。”
不少人都预感到了,《泰坦尼克》不仅是票房成功,它是那种现象级的电影,甚至会成为文化符号。
在地球上,《泰坦尼克号》简直掀起了一阵飓风,当年仅仅是在游轮上模仿海报动作拍照,溺水死亡的情侣就有三位数。
说是全世界审美降级,一大原因就是娱乐方式越来越多,赛道越来越细,这个行业没办法和以前一样,简简单单就能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再加上信息越来越多,明星的神秘感不再,人设也更难维持。
曾有人说,当今时代,不会再出现像上个世纪那样轰动全球的世界巨星,但林夏似乎是个例外。
她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就是为了创造奇迹。
最让人觉得神奇的,不是她的天赋,而是她总能赢——这或许是一种另类的天赋。
很多人心里已经有了一种隐隐的想法,所有人都可能失手,但林夏不会,无论多小众的赛道,都能被她挖掘出来。
而且她很理智,没有被一系列的胜利冲昏头脑,逐光运行得非常健康,短短两年时间,就成了华夏数一数二的大公司。
它的规模还能更大,并不是林夏做不到,而是她不想。只要开放上市,愿意投资逐光的人能从华夏排到大洋彼岸。
……
《泰坦尼克》在华夏杀疯的时候,它在海外的成绩让人失望,北美首日票房将将达到一千万刀。
堪称是一场滑铁卢,外媒一片唱衰。
“一部非常公式化的商业电影,把半个小时就能说清楚的事硬生生地拖到了三个小时。”
“如果你冲着男女主角的脸,大可以冲进电影院,如果你想收获一些别的什么,那还是算了,你人生中宝贵的三个小时,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这就造成了非常魔幻的一幕。
大西洋这一头,《泰坦尼克》堪称绝世神作,而另一头,则在齐刷刷地看衰。
就像电影片段里从中间断开的大船,完全的两极分化。
其实这些评论很多是早就准备好的通稿,为了博取新闻的时效性,很多影评人还没看电影,就已经把稿子写了出来。
事实上,在首映之后,看好《泰坦尼克》的声音已经不少,只是国内出于博人眼球的目的,刻意摘取了那些差评。
诸如“《泰坦尼克》海外票房扑街,外媒差评一针见血”、“北美票房跳水的烂片,华夏观众当成宝”之类的文章到处都是。
针对这些质疑,林夏在一次采访中破天荒地给出了答复,和一贯的乖巧优等生人设截然不同,她的回击相当锋芒毕露:
“你们觉得《泰坦尼克》会有15亿以上的全球票房吗?”
随着片尾曲“Myheartwillgoon”悠悠响起,所有观众的眼睛红红的,等着片尾曲结束。
一方面是这歌确实好听,另一方面则是期待着能有个彩蛋。
整个人都被刀傻了,大家就指着彩蛋能发口糖了。
结果发刀的时候一点都不含糊,发个糖抠抠搜搜的,彩蛋倒是没有,只有《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华人幸存者》的预告片。
屏幕上先是一张黑白的历史照片,然后镜头切到华夏社科院的一位研究员,也是整部电影的历史顾问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最大魅力在于,你可以用30秒讲完整个事件,但是如果把目光放在每个人身上,这些故事可以一直讲下去。”
时飞鸿也谈起了整部电影的创作初衷:“在林夏那次晴空颠簸之后,我们就一直想拍一部灾难片。当我们的目光投向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海难时,意外地发现在泰坦尼克号上竟然有华夏人!”
“翻阅资料之后,我们发现,这艘船上的大部分人都有详细的记载,比如二等舱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服务生。”
时飞鸿停顿了一下继续说:
“她18岁嫁给了一个40多岁的船长,跟着他到亚洲,一年后丈夫病逝,她独自带着女儿回家,父亲帮她找到了第一份,也是最后一份工作——在泰坦尼克号上做服务生。”
“就连这样的一个小角色,都有完整的生平。但奇怪的是,这八个华夏人,却被所有人刻意遗忘了。”
一位翻着书籍的年轻女性学者讲道:“因为汉语的特殊性,根据那些字母和拼音,我们很难找到对应的字,每个音都对应了几十个重名的人。尤其是这些人后来为了谋生多次改名,像浮萍一样,在几个大洲之间飘来飘去,很难追踪。”
最后出现的是林夏:“我们想把这些华人劳工、厨师、矿工还原成一张张真实的脸。”
“上船的有八个人,最后六人获救,这么高的生还比例很快引起了一系列质疑和猜测。他们是偷渡者吗?有没有抢占救生艇?有没有扮成女人?有没有从一开始就躲在救生艇的座位下?哪怕是被枪指着也不愿意下船?”
一系列关于泰坦尼克号上华工的报道闪过:
“我们得到了答案,这是被掩盖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谎言。”
“他们并不懂那时的华夏人吃过什么样的苦,有怎样的坚韧,就连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都算不上他们人生中的最大磨难。”
电影里露丝获救的剪辑画面播出,旁边是一张方荣山的照片:“方荣山,他用‘山姆·方朗’这个名字登上了泰坦尼克号,落水之后找到了一片门板残骸。作为最后一个获救的人,也是露丝逃生的灵感来源,就连他的儿子也不清楚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预告的最末,出现了几个字。
——《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华人幸存者》
还沉浸在刚刚爱情故事的观众,看到这段预告后陷入了沉思。
他们一开始是有些奇怪的,为什么林夏和时飞鸿会对这样一个西方的历史事件感兴趣,又为什么加入了华人主角?
原本以为是牵强附会,给林夏强行加戏,但他们没想到,这背后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历史。
他们是船上最微不足道的注脚,却是那个种族主义大背景下海外华人劳工群体的缩影。
面对时代的不公、命运的倾轧,他们毫无还击之力,只能不停地漂泊着……
这部纪录片是在视频网站上和《泰坦尼克》同步上线的,也在央台的纪录频道播出,作为严肃向的纪录片,关注的人不多,但哪怕只有一个人看到,她们觉得都是有意义的。
……
第一批人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已经是午夜,仍然有很多年轻人准备进场看《泰坦尼克》。
即使是跨年夜,这个午夜场也有点过分火热了,放在平时,这个场次都是安排边角料电影,或者专门收割粉丝用的。
陈星辞在散场的时候,听到其他人在议论纷纷,《泰坦尼克》显然给了他们很好的谈资。
“这绝对是今年最好的电影!”
“得了吧,《北冥有鱼》那会你就说最好了。”
“害,这你就不懂了吧,最好的永远是下一部嘛。”
还有在控诉林夏的:
“林夏,你好狠的心,从哪批发的这么多刀子啊?”
“我好像又相信爱情了,这套路这么老,居然还这么虐。”
有情侣一起来看,抱头痛哭,距离更近的。
也有的在吵架的,因为位置不好、没买到票,或者单纯为了某些情节而争执。
“只有我觉得卡尔很惨吗?不仅被绿,钻石也没了。”
“你在说什么?卡尔不是妥妥女主当个物品还家暴吗?”
“得亏杰克死了,要不然他们的生活肯定是一地鸡毛。”
“怎么可能?露丝后来一个人都过得那么好。”
陈星辞饶有兴致地观察着人群的反应,她没想到,这样一部可以说是“传统”的电影,居然能衍生出这么多和时下热点相关的话题。
要艺术有艺术,要话题有话题,很多角度都可以发散,怎么不能算是一种雅俗共赏呢?
……
首映礼结束之后,林夏和时飞鸿简单庆祝了一下,今年最后一天,总算是把这桩大事完成了。
两个人已经很熟了,但想起船上的时光,还是觉得有趣。
林夏是第一次知道时飞鸿画画这么好,时飞鸿也是对她刮目相看,为了让她来给迷雾剧场打工,什么损招都想出来了。
她果然是自己的灵感缪斯——还是黑心资本家型号的。
看着窗外的新年烟火,林夏有些恍惚,这一年发生了太多事,她发了两张专辑,参与制作了三部电影,还办了一场音乐会。
好像这一年,全世界属于她的话题就没断过,甚至夸张一点,说这是属于她的一年也不为过。
明年,不对,是今年,她将会再次启程,开始她的传奇演唱会,她已经开始期待了。
……
虽然是假期,但接下来就是紧锣密鼓的宣传活动,她们要把全世界的几个主要票仓都跑一圈,去宣传《泰坦尼克》。
首日票房一出,林夏就收到了助理发来票房告捷的消息,《泰坦尼克》的首日票房直接破了4亿,她已经可以想象那帮电影界的老古板看到这个数据会是个什么爆炸心态。
祝贺的消息接连不断,就连江达也开始示好,毕竟没有彻底撕破脸,元旦这一天,全国票房五亿多点,绝大部分都是《泰坦尼克》贡献的。
这是什么天下票房共一石,林夏独占八斗的神奇行为。
在不断刷新歌坛记录之后,林夏又把魔爪伸向了影坛,这些知名的华夏电影界人士,突然发现,他们好像真没见过什么世面。
完全对华夏电影票房的潜力一无所知。
他们实在是没想到林夏能有这么恐怖的票房号召力。
《药神》那会就已经够吓人了,结果《泰坦尼克》上来就打了个王炸,完全不讲道理。
票房确实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很多顶流偶像能在代言上呼风唤雨,但根本撑不起票房,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泰坦尼克》是今年最好的影片,上一次这样说还是上一次。”
“注定名留影史的经典之作,教科书级的爱情片和灾难片,群像刻画的巅峰。”
“林夏在电影里贡献了堪称一流的演技,她或许是年轻一代天赋最高的女演员。”
不少人都预感到了,《泰坦尼克》不仅是票房成功,它是那种现象级的电影,甚至会成为文化符号。
在地球上,《泰坦尼克号》简直掀起了一阵飓风,当年仅仅是在游轮上模仿海报动作拍照,溺水死亡的情侣就有三位数。
说是全世界审美降级,一大原因就是娱乐方式越来越多,赛道越来越细,这个行业没办法和以前一样,简简单单就能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再加上信息越来越多,明星的神秘感不再,人设也更难维持。
曾有人说,当今时代,不会再出现像上个世纪那样轰动全球的世界巨星,但林夏似乎是个例外。
她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就是为了创造奇迹。
最让人觉得神奇的,不是她的天赋,而是她总能赢——这或许是一种另类的天赋。
很多人心里已经有了一种隐隐的想法,所有人都可能失手,但林夏不会,无论多小众的赛道,都能被她挖掘出来。
而且她很理智,没有被一系列的胜利冲昏头脑,逐光运行得非常健康,短短两年时间,就成了华夏数一数二的大公司。
它的规模还能更大,并不是林夏做不到,而是她不想。只要开放上市,愿意投资逐光的人能从华夏排到大洋彼岸。
……
《泰坦尼克》在华夏杀疯的时候,它在海外的成绩让人失望,北美首日票房将将达到一千万刀。
堪称是一场滑铁卢,外媒一片唱衰。
“一部非常公式化的商业电影,把半个小时就能说清楚的事硬生生地拖到了三个小时。”
“如果你冲着男女主角的脸,大可以冲进电影院,如果你想收获一些别的什么,那还是算了,你人生中宝贵的三个小时,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这就造成了非常魔幻的一幕。
大西洋这一头,《泰坦尼克》堪称绝世神作,而另一头,则在齐刷刷地看衰。
就像电影片段里从中间断开的大船,完全的两极分化。
其实这些评论很多是早就准备好的通稿,为了博取新闻的时效性,很多影评人还没看电影,就已经把稿子写了出来。
事实上,在首映之后,看好《泰坦尼克》的声音已经不少,只是国内出于博人眼球的目的,刻意摘取了那些差评。
诸如“《泰坦尼克》海外票房扑街,外媒差评一针见血”、“北美票房跳水的烂片,华夏观众当成宝”之类的文章到处都是。
针对这些质疑,林夏在一次采访中破天荒地给出了答复,和一贯的乖巧优等生人设截然不同,她的回击相当锋芒毕露:
“你们觉得《泰坦尼克》会有15亿以上的全球票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