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外,
不远处的一行人渐渐的走进了裴矩的视野,裴矩虽然上了年纪了,但是视力比年轻人也不差多少,裴矩的随从对于来往的行人很是警惕,毕竟之前发生过一次刺杀事件。
为首的护卫一边将裴矩护在身后,一边吩咐在场的其他护卫:“注意保护大人,不远处的一行人恐怕都有一定的武道实力。”
尽管知道裴矩暗中藏着武道高手保护他,但是该有的姿态不能少,该表的忠心更加不能少。
渐渐靠近裴矩的一行人,正是从北方诸国中的齐国前往神都的李斯和荀子一行人。
裴矩经营北方多年,搞情报工作的他,对于北方有名人物的画像自然熟记于心。
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荀子的身上,摆了摆手示意身前的人让开,轻笑道:“没想到等无垢那个丫头的时候,还能有意外的收获。看来老天都支持无垢成为帝后呀!现在我是信了麻衣道人的话了。”
裴矩不管身旁的护卫,径直的朝着荀子走去。
还没靠近荀子,便高声说道:“易阳一别,先生别来无恙!”
李斯没有见过裴矩,并不知道裴矩是谁,但是看到裴矩身后的随后也知道来人来历不凡,又见其在玉门关外,猜测是从北方回到神都的大周人。
联想到最近神都发生的一切,李斯隐约猜到了谁,需要进一步的确定。
荀子看到裴矩,皱了皱眉头,想到了昔日在易阳那位偶遇的人,这才明白对方的身份恐怕非比寻常,当初的偶遇也绝非偶遇。
裴矩见荀子一时间不知道怎么称呼他,笑着解释道:“昔日有要事在身,无法与先生坦诚相见,如有失礼的地方还望先生见谅。
现在时机成熟,自我介绍一下,在下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
荀子听到裴矩的名字,眼神微微一变,当初他便衣在易阳,本以为对方虽然富贵但是程度有限,现在看来还是眼拙了。
裴矩的名声早已经响彻三千州,尤其是在北方诸国,其名比之一怒而诸国惧的张仪张子也不遑多让。
北方诸国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从结盟到分崩离析,裴矩功不可没。
裴矩在三千州颇具争议,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裴矩的才能。
帝渊认为,君明则臣直,裴矩因为之前的环境而成为奸臣,在帝渊手下却成了忠臣。
荀子看着裴矩眼神有些复杂:“大周何愁不能统一天下,连先生这样的大才也甘心匍匐在地,为大周擦干净一切肮脏之物。交通南北中西,功比张謇。”
裴矩微微一愣,没有想到荀子能够给他如此高的评价,世人见他不骂一句大奸之辈就不错了,荀子曾经都没有给过帝渊面子,也完全没有必要吹捧他裴矩。
况且荀子的名声也足以让他裴矩礼遇了。
裴矩感慨的说道:“我常读先生的文章,读了之后恨相见太晚,先生的许多观点我也甚是赞同,甚至很多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裴矩开始说荀子的一些语录。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
裴矩在吹捧荀子,而一旁的李斯经过短暂震惊,大脑在迅速的运转起来。
裴矩从北方回神都,这是很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李斯的智慧自然能够分析出裴矩回神都。如今摆在李斯面前的一个机会,借着老师荀子的名声,趁机表明立场加入裴矩的阵营。也就是辅佐长孙无垢登顶帝后。
虽然在他看来,独孤伽罗成为帝后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对于李斯而言,现在加入独孤伽罗的阵营已经晚了,回报率并不是很高,并且独孤伽罗看不看得上他还是一个问题呢。
但是裴矩不一样,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他和裴矩属于一种人。
许久之后,荀子和裴矩的叙旧聊天也进入了尾声。
此时的荀子感叹道。
“和弘大的这番谈论,我才明白相见恨晚,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来到神都。也只有和弘大这样的人接触,才能感受到大周的极致魅力。”
裴矩笑了笑应了荀子几句,对于荀子被李斯从齐国绑过来的经过他从刚刚的谈话中知道。
荀子或许不了解他,但是他绝对是了解荀子的。
这是一位武道高手。
儒者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弱书生,殊不知儒者中的武道高手很多。
诸如九尺六寸的山东大汉孔子,以及一身浩然之气可以对抗武道高手的孟子。
儒家如果没有实力傍身,又如何能够安全的游历诸国讲学。三千州多少势力尝试将这些儒者绑到自己的国内,哪里轮的到李斯去绑荀子。
当初的帝渊难道没有派人去绑荀子么,帝渊可不是什么循规蹈矩遵守礼法的人。
荀子早就有了来到大周的意愿,否者也不会如此轻易的跟随李斯来到神都,不管有没有稷下学宫都不会影响荀子来神都的计划,当初没有随帝渊回大周,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当初景帝当政,完全推行法制而忽略人治。
景帝时期,先后经历了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一系列的强国改革,那时候对于荀子的治国理想时机并不成熟。
如今帝渊登基,王道与霸道并存。是完美契合荀子的治国思想的。
荀子在《王制》中提出,以圣王的方式治理国家,关键词在于“礼仪和法度”。
李斯也多少猜到荀子的心思,所以在帝渊让他将韩非和荀子带回神都的任务中,他先选择了荀子,而不是选择看似相对容易的韩非。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行人朝着裴矩这边走来。
裴矩看到来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长孙无垢!
不远处的一行人渐渐的走进了裴矩的视野,裴矩虽然上了年纪了,但是视力比年轻人也不差多少,裴矩的随从对于来往的行人很是警惕,毕竟之前发生过一次刺杀事件。
为首的护卫一边将裴矩护在身后,一边吩咐在场的其他护卫:“注意保护大人,不远处的一行人恐怕都有一定的武道实力。”
尽管知道裴矩暗中藏着武道高手保护他,但是该有的姿态不能少,该表的忠心更加不能少。
渐渐靠近裴矩的一行人,正是从北方诸国中的齐国前往神都的李斯和荀子一行人。
裴矩经营北方多年,搞情报工作的他,对于北方有名人物的画像自然熟记于心。
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荀子的身上,摆了摆手示意身前的人让开,轻笑道:“没想到等无垢那个丫头的时候,还能有意外的收获。看来老天都支持无垢成为帝后呀!现在我是信了麻衣道人的话了。”
裴矩不管身旁的护卫,径直的朝着荀子走去。
还没靠近荀子,便高声说道:“易阳一别,先生别来无恙!”
李斯没有见过裴矩,并不知道裴矩是谁,但是看到裴矩身后的随后也知道来人来历不凡,又见其在玉门关外,猜测是从北方回到神都的大周人。
联想到最近神都发生的一切,李斯隐约猜到了谁,需要进一步的确定。
荀子看到裴矩,皱了皱眉头,想到了昔日在易阳那位偶遇的人,这才明白对方的身份恐怕非比寻常,当初的偶遇也绝非偶遇。
裴矩见荀子一时间不知道怎么称呼他,笑着解释道:“昔日有要事在身,无法与先生坦诚相见,如有失礼的地方还望先生见谅。
现在时机成熟,自我介绍一下,在下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
荀子听到裴矩的名字,眼神微微一变,当初他便衣在易阳,本以为对方虽然富贵但是程度有限,现在看来还是眼拙了。
裴矩的名声早已经响彻三千州,尤其是在北方诸国,其名比之一怒而诸国惧的张仪张子也不遑多让。
北方诸国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从结盟到分崩离析,裴矩功不可没。
裴矩在三千州颇具争议,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裴矩的才能。
帝渊认为,君明则臣直,裴矩因为之前的环境而成为奸臣,在帝渊手下却成了忠臣。
荀子看着裴矩眼神有些复杂:“大周何愁不能统一天下,连先生这样的大才也甘心匍匐在地,为大周擦干净一切肮脏之物。交通南北中西,功比张謇。”
裴矩微微一愣,没有想到荀子能够给他如此高的评价,世人见他不骂一句大奸之辈就不错了,荀子曾经都没有给过帝渊面子,也完全没有必要吹捧他裴矩。
况且荀子的名声也足以让他裴矩礼遇了。
裴矩感慨的说道:“我常读先生的文章,读了之后恨相见太晚,先生的许多观点我也甚是赞同,甚至很多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裴矩开始说荀子的一些语录。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
......
裴矩在吹捧荀子,而一旁的李斯经过短暂震惊,大脑在迅速的运转起来。
裴矩从北方回神都,这是很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李斯的智慧自然能够分析出裴矩回神都。如今摆在李斯面前的一个机会,借着老师荀子的名声,趁机表明立场加入裴矩的阵营。也就是辅佐长孙无垢登顶帝后。
虽然在他看来,独孤伽罗成为帝后的可能性最大,但是对于李斯而言,现在加入独孤伽罗的阵营已经晚了,回报率并不是很高,并且独孤伽罗看不看得上他还是一个问题呢。
但是裴矩不一样,在某一种程度上来说,他和裴矩属于一种人。
许久之后,荀子和裴矩的叙旧聊天也进入了尾声。
此时的荀子感叹道。
“和弘大的这番谈论,我才明白相见恨晚,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来到神都。也只有和弘大这样的人接触,才能感受到大周的极致魅力。”
裴矩笑了笑应了荀子几句,对于荀子被李斯从齐国绑过来的经过他从刚刚的谈话中知道。
荀子或许不了解他,但是他绝对是了解荀子的。
这是一位武道高手。
儒者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文弱书生,殊不知儒者中的武道高手很多。
诸如九尺六寸的山东大汉孔子,以及一身浩然之气可以对抗武道高手的孟子。
儒家如果没有实力傍身,又如何能够安全的游历诸国讲学。三千州多少势力尝试将这些儒者绑到自己的国内,哪里轮的到李斯去绑荀子。
当初的帝渊难道没有派人去绑荀子么,帝渊可不是什么循规蹈矩遵守礼法的人。
荀子早就有了来到大周的意愿,否者也不会如此轻易的跟随李斯来到神都,不管有没有稷下学宫都不会影响荀子来神都的计划,当初没有随帝渊回大周,认为时机还不成熟,当初景帝当政,完全推行法制而忽略人治。
景帝时期,先后经历了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等一系列的强国改革,那时候对于荀子的治国理想时机并不成熟。
如今帝渊登基,王道与霸道并存。是完美契合荀子的治国思想的。
荀子在《王制》中提出,以圣王的方式治理国家,关键词在于“礼仪和法度”。
李斯也多少猜到荀子的心思,所以在帝渊让他将韩非和荀子带回神都的任务中,他先选择了荀子,而不是选择看似相对容易的韩非。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一行人朝着裴矩这边走来。
裴矩看到来人,脸上洋溢着笑容。
长孙无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