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国军队,主要是骑兵。

  在对大宋的历次战争当中,大宋兵马,一旦离开了营寨或是城堡,那就会面临着被优势兵力包围,多次战斗,那都是全军覆灭的。

  在冷兵器时代,从来都是勇者胜。

  大夏国的铁骑战队,自李元昊以来,都有着极其明显的标志,他们头顶处的头发,全都剃得干干净净。

  服饰也极其鲜明,在战场上,辨识度相当高。与宋军动起手来,看到大宋将士挥过来的刀枪,他们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

  他们只有一个目标,哪怕送命,也得干掉自己的对手。

  然而,这种狠也就对付大宋的将士。

  要说比狠,吐蕃唃厮啰的铁骑,比起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他们以绝对的力量优势,去面对孱弱的大宋兵马。西夏人特别擅长骑射,整日在草原上飞驰,形成了慓悍勇猛的性情,他们的兵器,几十斤,上百斤,那是屡见不鲜。

  他们那些优势,在吐蕃蕃兵们面前,那根本就说不是优势了。

  这也就是曹玮主政西北以来,一直都靠着吐蕃的力量,去牵制西夏兵马。

  西夏军与宋兵作战时,宋兵会感觉到,西夏兵从来都不讲章法。

  西夏兵和那吐蕃兵混战的时候,那才知道,吐蕃人,更是不会按规矩出牌。

  那些西夏兵,听到吐蕃兵吹响那种号角的时候,他们就已经胆颤心惊了。蕃兵们,得令之后,纵然是铜墙铁壁,那也是奋不顾身地给你冲过来。

  甚至,眼睁睁地看到,你的刀枪就离他们的胸口不到几寸,他们也能够在一瞬间,将他们的刀剑,砍下你的头颅。

  天下功夫,唯快不破,但还有一点,在与对手恶斗的时候,力量强一分,那就有绝对获胜的可能。

  不是西夏兵不卖力,在生死面前,谁都不会甘拜下风。

  与李谅祚的战队对垒的,是唃厮啰的儿子董毡,那董毡,简直是战神附体,与他父王当年,可以说是有得一拼。

  西夏军本来是以优势的兵力,与对方对战。

  然而,不到几天,西夏兵的数量锐减。

  再打下去,不但讨不了一点便宜,还会被陆续赶来的各地蕃兵包围。

  李谅祚不得不退兵。

  李谅祚与董毡激战,大败而还,董毡却并没有就此罢休,直接率众,袭扰了西夏边境,猎获极其丰厚。

  李谅祚败退回来之后,心中极其不畅快。

  这一次作战,是梁皇后得知,辽国与吐蕃因边界问题,发生了争端。

  当时,梁皇后就觉得,那吐蕃人明明得了辽国的好处,人家都把公主嫁过来了,还不知足。

  那辽国,岂是他吐蕃能够抗衡的,因而就怂恿着李谅祚,借此机会,干吐蕃一家伙,顺便,夺取吐蕃曾经侵占过的西夏土地。

  结果,这一仗打下来,李谅祚不但没有达到自己的愿望,还得担心吐蕃随时会出兵。

  于是,只好在古渭州城一带,修筑了大量的城堡。防备着吐蕃向他发起攻击。

  这简直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

  梁皇后看到李谅祚在青甘一线上吃了败仗,便积极地鼓励李谅祚,打不过吐蕃,难不成连大宋都打不过了。

  李谅祚便派出使臣,前往汴京,请求大宋在宋夏边境,重开榷场。

  赵祯直接驳回了请求。

  没藏讹庞不是很牛吗,带着几万人,撕毁了当年订立的和约,西夏人,把地都种到了屈野河附近了。

  宋夏的榷场,那可是建立在双方议和的基础上的,西夏一再入侵,还想着开榷场,做梦去吧。

  就在宋夏议开榷场后不久,赵祯病重,卧床不起。

  朝臣们以为,还可以像先前那样,设下祭坛,为赵祯祈福,便可以使皇帝又奇迹般地恢复过来。

  这一次病倒,赵祯到底没有扛过,在福宁宫驾崩了。

  消息从宫中传出,汴京城内,一切的娱乐,戛然而止。

  整个汴京城,所有的人都在嚎啕大哭。

  汴京城,街头巷尾,到处都焚烧着纸钱。

  老百姓自发地披麻戴孝,悲痛得比自家失了先人,还要痛苦。

  就连那些贫穷到做了乞丐的人,都会拿出仅有的钱,买来纸钱,跪在地上,为赵祯烧起纸钱。

  消息传到洛阳城。

  洛阳人当即罢市,所有人都设下了灵位,毕恭毕敬地祭奠。

  整个洛阳城,到处都焚烧着纸钱。

  那些纸钱的灰,飘起来,整个洛阳城的上空,几乎看不见太阳。

  甚至在边远穷困的地方,得知皇上驾崩,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没条件的,在自己的头顶上戴上纸糊的孝帽,哭嚎着,表达着对赵祯皇帝的哀思。

  这大宋朝野,对赵祯的驾崩,那是无比地痛哭,还在情理之中。

  大宋派使者,到了辽国,说起赵祯驾崩,现在赵曙继位的消息。

  辽道宗无比震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把抓住使者摇晃着,“不可能,你在胡说,这么宽厚仁爱的皇帝陛下,怎么可能驾崩。怎么可能。”

  再三确认之后,辽道宗竟然痛哭流涕。

  “从今往后,要想看到大宋赵祯皇帝陛下,也就只有看着那张画像了。”

  其实,这么些年来,他也就是看着好张画像,只不过,在他的心里,画像上的赵祯皇上,还活着而已。

  辽国上下,得知赵祯的噩耗,竟然全国老百姓,也跟着大宋子民们一样,哭得不可开交。

  自己国内的百姓哭,那在情理之中,可就连敌国的皇帝与臣民,都为之嚎啕大哭。

  赵祯若是在天有灵的话,也会感觉到,这一世皇帝,值了。

  耶律洪基当着众人的面,说道,“自赵祯陛下以来,四十二年,不识兵革啊。”

  耶律洪基还当着使者的面说道,“朕要为赵祯陛下,在咱们辽国,建立一个衣冠冢。”

  在汴京的朝堂上,赵曙被大臣们拥戴着,坐上皇帝的宝座。

  尽管此时的赵曙,已经年过三十,为了整个大宋的江山社稷作想,大臣们还是提议,由曹皇后垂帘听政,辅佐赵曙处理大宋的军国大事。

  赵曙本人呢,却是心存至孝,看到全国各地,都自发地为赵祯祭奠。

  他提出要亲自为养父守孝三年,朝中大事,全都委托给韩琦等人处理。

  朝中大臣坚决不允许,赵曙这才只好勉强接受了当皇帝的事实。